海国仲动态
我院院长范凯杰受邀参加第十八次仲裁圆桌会议,分享了机构建设的海南经验
2025年10月1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在京成功举办 “第十八次社科仲裁圆桌会议暨涉外仲裁专家委员会第二次会议” 。本次会议以“新《仲裁法》与培育中国国际一流仲裁机构”为题开展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国际法研究所联合党委书记李洪雷作开幕致辞,强调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仲裁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注重培育一批国际一流的仲裁机构。新《仲裁法》的出台有力推动了中国仲裁制度的现代化进程,也为培育我国国际一流仲裁机构提供了坚实法治保障。
清华大学兼职教授、亚洲国际法律研究院联席主席、司法部涉外仲裁专家委员会委员郑若骅线上开幕致辞。她表示新《仲裁法》系统地总结了中国仲裁实践的成功经验,提炼出多项创新制度。下一步,应深入学习并细化相关规则,推动仲裁事业发展。
司法部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局局长杨向斌作开幕致辞。他表示,本次会议聚焦仲裁法修订背景下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建设,是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仲裁法》,加快涉外仲裁工作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将为推动仲裁服务国家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涉外法治建设水平注入新动能。
开幕环节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国别法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司法部涉外仲裁专家委员会委员毛晓飞主持,介绍了此次会议召开的重要背景。
上午第一单元议题一为“仲裁法修订与司法保障护航中国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建设”,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十四届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孙宪忠主持。他强调,在仲裁法修订过程中,有关仲裁机构治理的完善以及扩展其涉外仲裁的空间始终是立法者关注的重要内容。
最高人民法院民四庭高级法官张梅详细介绍了新《仲裁法》中司法支持与监督仲裁的相关条款,表示本次修法在司法与仲裁衔接上实现多项突破,下一步法院将以配套司法解释确保新法落地实施。
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司法部涉外仲裁专家委员会委员李虎强调,本次《仲裁法》修订推动中国仲裁与国际进一步接轨,提升了我国仲裁制度的完备性,增强了仲裁机构的涉外法治服务能力。
深圳国际仲裁院党组书记、院长,司法部涉外仲裁专家委员会委员刘晓春重点阐述了新《仲裁法》框架下,法院在仲裁协议、保全、调查取证等方面对仲裁的全流程保障与支持,充分展现了司法与仲裁的良性互动。
上海国际仲裁中心秘书长王唯骏从仲裁机构的视角剖析了打造国际一流仲裁机构的关键要素,提出应加大对外交流、深度参与国际仲裁规则的制定,有序布局海外业务机构,全面提升中国仲裁“走出去”的核心竞争力。
北京仲裁委员会副秘书长阮娜结合仲裁机构实践提出,新《仲裁法》为提升仲裁机构的涉外法治服务能力、构建国际一流仲裁机构的法人治理体系,夯实了法治根基。
上午第一单元议题二为“新《仲裁法》助力中国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建设与涉外法律服务共同发展”,由北京市中伦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仲裁与律师调解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司法部涉外仲裁专家委员会委员曹丽军主持。他指出,国内一线仲裁机构在涉外法律服务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加上仲裁员、仲裁律师的努力,有望在新《仲裁法》下开创中国涉外仲裁的新局面。
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司法部涉外仲裁专家委员会委员王承杰深入剖析了新《仲裁法》的核心要义及其重大意义,强调要充分利用新法为建设国际一流仲裁机构注入新动能。
上海仲裁委员会主任、上海政法学院院长、司法部涉外仲裁专家委员会委员刘晓红指出,此次修法为中国仲裁机构深化改革提供了契机,推动其在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道路上稳步前行,助力国际交往与全球治理体系完善。
广州仲裁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司法部涉外仲裁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天喜结合机构实践,阐述了贯彻落实新《仲裁法》的关键举措,强调要利用好窗口期推动仲裁创新实践。
海南国际仲裁院院长、香港执业大律师、司法部涉外仲裁专家委员会委员范凯杰分析了有关仲裁员与仲裁机构管理的国际发展趋势,分享了仲裁机构建设的海南经验。
下午第二单元议题三为“中国仲裁机构‘走出去’的困难与机遇”,由哈尔滨仲裁委员会副秘书长、仲裁办公室主任王金涛主持。他表示,建设中国特色的国际一流仲裁机构不仅需要机构在拓展境外案件来源、提升涉外仲裁案件管理水平等多方面努力,也需要得到各级党委政府、人民法院的大力支持。
西安仲裁委员会秘书长王育龙深入剖析了仲裁法修订后带来的历史性机遇与当前的现实挑战,并详细介绍了西安仲裁委员会将为打造国际一流仲裁机构所采取的措施。
青岛仲裁委员会仲裁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齐菁指出,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国际一流仲裁机构,面临着改革和公信力提升等多重挑战,亟需理清长期性与系统性的理念问题。
武汉仲裁委员会仲裁办公室副主任李芊重点阐述了内地仲裁机构在国际交流合作过程中面临的制度障碍,建议出台相应的配套支持措施,让机构能够打破现有的束缚。
厦门仲裁委员会副秘书长李炎龙分享了对仲裁机构改制的见解,并指当前机构也面临仲裁员队伍比例失衡、裁决质量难以把控等问题。
南宁仲裁委员会副秘书长颜慧介绍了南宁仲裁委员会取得的阶段性成果、面临的发展困难以及采取的破局措施。
大连国际仲裁院仲裁业务研究负责人矫莉峰分享了大连仲裁委员会改革的经验与挑战,期望《仲裁法》的修订后能够加速地方立法推进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建设。
下午第二单元议题四为“中国仲裁机构提升国际案件管理质效的困难与机遇”,由杭州仲裁委员会副秘书长赵亮主持。他强调,打造中国国际一流仲裁机构需历经时间积累,这一过程必然伴随着不断试错与进步。
重庆仲裁委员会副主任胡轶分享了重庆仲裁委员会的实践,强调仲裁人才建设是关键,并呼吁关注仲裁秘书职业的发展。
南京仲裁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茹洋介绍了南京仲裁委员会的情况,建设国际一流仲裁机构所面临的体制机制挑战,并建议在国家层面建立国际仲裁员库。
郑州仲裁案件受理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陈世东重点阐述机构在吸引国际仲裁人才方面的困难,期待通过机制改革、规则创新以及专家扩容等举措来打破发展瓶颈。
合肥仲裁委员会副秘书长刘小成针对仲裁机构发展状况,提出要在新《仲裁法》下突出行业自律、加强顶层设计以及区域发展的平衡。
成都仲裁委员会副秘书长梅永红表示成都仲裁委员会入选培育国际一流仲裁机构名单得到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接下来需要在机构理念、收费方式以及案件质效管理方面作更多的努力。
天津仲裁委员会金融仲裁中心主任孙淑宇分享了天津仲裁委员会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案件管理方面的具体措施,呼吁仲裁相关政策方面需保持稳定性,同时强调加强各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
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国别法研究室副主任(主持工作)、司法部涉外仲裁专家委员会委员毛晓飞主持。她对各位专家的热情参与表示感谢,并希望后续能加强交流,为中国特色国际一流仲裁机构的培育工程共同努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经济法室主任、最高人民法院国际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司法部涉外仲裁专家委员会委员刘敬东作闭幕致辞。他表示,涉外仲裁的发展关系到中国的大国地位。仲裁法的修订将推动中国仲裁迈向新阶段,未来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推动中国仲裁在全球领域发声,提升中国在国际治理中的话语权。
本次会议围绕主题展开多层次多维度地专业探讨,取得预期成果。